液相色谱气泡难题:成因与解决指南

2025-07-12

jimeng-2025-07-11-8845-液相色谱气泡.jpeg

在高效液相色谱实验中,气泡是常见干扰源,可能导致色谱图出现噪声峰、基线起伏,甚至降低分析灵敏度。即使流动相经过超声处理,阴雨天仍可能突发气泡,这一问题可通过系统分析成因并精准处理解决。

气泡产生的核心原因

气泡的本质是流动相中气体的异常释放,主要源于三个场景:流动相溶解氧气或混入空气、系统初始排气不彻底、进样时带入空气。液路系统中,泵头和检测口流通池是气泡高发区。

泵头因压力变化剧烈,负压吸液时会使流动相中的小气泡膨胀,若未及时排出,会淤积影响吸液精度;检测口流通池因压力较低,小气泡易聚集长大,直接干扰检测信号。

气泡爆发多与“温度上升”“压力下降”相关:温度升高接近溶剂沸点时,溶剂易汽化产生气泡;压力骤降时,流动相中残留的微小气泡会迅速长大聚集。阴雨天气压下降,流动相溶解气体达过饱和状态,遇泵的负压便会释放,这也是此时气泡更易出现的原因。

针对性解决方法

泵头与吸液白管:阻断气泡起点

泵头是排气关键,利用其设计的排气阀,打开后让泵低速运行,待柱压稳定无波动,即说明气泡排净。

吸液白管问题需对症处理:若漏气,直接更换白管;若滤头堵塞(拔下后气泡消失即为特征),用30%硝酸水溶液超声清洗20分钟,再多次换水超声疏通;夏季室温高时,乙酸、乙醚等低沸点溶剂易汽化,除超声脱气外,可通过降低室温减少汽化。

jimeng-2025-07-11-7350-液相色谱气泡.jpeg

检测口流通池:消除干扰源

流通池尤其是示差检测器流通池,因耐压力低,气泡滞留后难清除。可反复冲洗流通池,同时举高废液瓶,利用废液管液柱施加微小反压,助力气泡排出。

流动相脱气:从源头控制

高效脱气是预防气泡的核心,常用方法各有侧重:

吹氦脱气法:以60ml/min流速向流动相通氦气10-15分钟,脱气效果好但成本较高;

加热回流法:脱气彻底,适合高纯度要求实验;

抽真空+超声法:流动相瓶抽真空同时超声,1分钟即可高效除气,阴雨天使用也稳定,远胜单纯长时间超声;

超声波脱气法:流动相连瓶超声10-20分钟,操作简单,适合日常快速处理;

在线真空脱气法:串联于储液系统,结合膜过滤实现连续脱气,对多元溶剂体系适用,效果最优。

气泡防控逻辑

解决气泡问题需遵循“预防为主,靶向处理”原则:配置流动相时优先采用抽真空+超声脱气,开机时彻底排净系统空气,操作中避免进样带气;出现气泡时,先判断是泵头、吸液管还是流通池问题,再用排气、换件、清洗等对应方法处理。

掌握这些技巧,可有效避免气泡干扰,保障液相色谱实验数据的稳定性与可靠性。

阅读49
分享